破除藩篱谋发展 教育帮扶促提升
盛夏的天津理工大学校园里,科研孵化势头如火如荼。刚与一家智能企业成功签约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杨正春步履轻快:“项目能这么快速落地,多亏了学校‘先使用后付费’的新模式,解决了企业初期的顾虑,也让我们团队能更专注于技术攻关本身。”这份便捷高效,正是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效能取得的生动实践成果。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高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学习教育有序有效开展,走好“第一方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锲而不舍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高校落地见效。
破除藩篱搭台引路
激发转化动力助推合作共赢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核心在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科技成果转化要破冰,首先要刀刃向内,破除阻碍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创新链产业链衔接的制度藩篱。”天津理工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联齐深有感触。学校坚持力戒形式主义,将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突破口,对《天津理工大学专利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赋权等方面的管理流程和规范,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保障体系,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更引人注目的是两项改革探索。针对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资金难题,学校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先使用后付费”的成果转化模式,降低合作门槛,为教师创造188比分直播转化机会。探索“国资持股”的赋权改革新模式,对高价值专利作价入股项目,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保留股权,既保障科研团队权益,又能反哺学校发展,截至目前,已有两个类似的项目在推动落实当中。
同时,天津理工大学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半导体集成电路联盟、海洋能源专业委员会、市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紧密对接我市“1+3+4”产业布局,将平台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
今年4月,学校召开“芯聚西青·产教共兴”产教联合生态共建会议,邀请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深度融合新路径。会上促成校企技术合作与资本对接,进一步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加速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这种下沉一线、精准服务的工作作风,也助推了天开西青园“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孵化”链条的形成。目前,西青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已达85家。
坚持“输血”“造血”并举
提升师资水平助力职教发展
“这么多系统化的训练设备,能够一次性容纳这么多选手的训练场地,我们的国赛选手如果能来这里学习训练,相信会对他们的水平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副局长金莉,近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工业4.0项目训练基地观摩选手训练时感慨道。
今年7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贵州省毕节市正式签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3年合作协议,将从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教学科研工作、产教融合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毕节市职业院校发展。同时,面向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织金县中等职业学校等4所职业学校开展教师分层次分类专题培训,并发挥天职师大职业教育研究智库作用,为毕节市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学习教育,重在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坚持在学中知敬畏、在查中找差距、在改中见实效。通过查摆检视、坚持开门教育,校党委发现学校尚存在为西部地区培养高水平职教师资举措不够扎实、对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提升骨干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服务工作推动力不足等问题,为此,专门整合自身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资优势和学校教学设备资源优势,力争走出一条教育帮扶、助推中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天职师大之路”。
前不久,第10批新疆职教支教团的55名师生刚刚圆满完成实习支教任务,载誉返津。学校又积极响应和田地区4所职业学校发展需求,面向自动化、信息、职教、汽车等7个学院,再次选拔优秀师生组成第11批新疆职教支教团,计划于今年9月继续奔赴和田地区,开展顶岗支教、实习实践等。此外,学校还面向雄安新区和保定市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专题培训班,并与雄安新区达成合作协议,共建未来职业教育研究院,协助雄安新区制定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计划,为切实提升区域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