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盼成真 “心”事落地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各高校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目标任务,一体推进学查改,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持续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把企业“盼的事”变成学校“干的事”
“由于气体行业的特殊性,专业人才数量少、培养周期长。不过,困扰我们的人才紧缺问题,有望因此次校企‘牵手’得到解决。”艾莫斯(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大勇口中的“牵手”,是日前企业与天津职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课题共研、实训基地共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天津职业大学坚持在学中知敬畏、在查中找差距、在改中见实效。通过查摆检视、坚持开门教育,校党委发现学校尚存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不够扎实、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推动力量不足、与行业企业合作尚不紧密等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学校坚持出实招硬招,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整改成效转化为办学实效,走出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大之路”。
天津职业大学还主动走进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等企业,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在学校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开设“化工智能制造技术”微专业,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紧扣企业实际共同开发。天津职业大学相关负责同志说:“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用人需求高度契合。微专业学生毕业前即可获得企业实习考核推荐,优先进入合作企业就业,显著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天津美术学院在紧扣主题深学细悟上持续用力,党员干部切实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强化加快建设中国一流美术学院的行动自觉,积极服务国家和天津市重大战略重大需求。
天津美术学院相关负责同志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学院在全国首设人工智能艺术学院,并于今年首批招生、9月入学。作为‘全国首个’,我们没有可借鉴教材,也面临顶层设计、将人工智能与专业课更好融合、提升学生技能等难题。党员干部把作风改进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着力为艺术家、科学家、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搭建互联互通平台,促成各方携手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以我校人工智能艺术实体性新型研发平台为抓手,采用‘真题真做’的模式,将企业需求转化为课程题目,积极探索‘新艺科’建设模式,为天津文化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彰显艺术院校服务经济发展的担当作为。”
把师生“心上事”变成学校“上心事”
一体推进学查改,“改”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群众关切转化为整改实效。天津美术学院坚持开门教育,紧扣师生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广泛征求意见,持续将“开门”收集的群众意见转换为“办事”的具体行动。
“我们根据师生所盼,在近日制定出台《天津美术学院2025年度服务师生‘十件实事’项目清单》,着力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天津美术学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两至三次‘校长午餐会’,学生和校领导面对面沟通,学生反映的问题当场解释、记录并后续解决,既把‘锦上添花’的好事办好,又将‘雪中送炭’的难事办成,确保学习教育成果可感可及。”
在天津职业大学,校党委在积极回应师生“丰富体育活动”需求的同时,盘活存量资产,对北辰校区场地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升级改造成包括羽毛球场地、瑜伽室等在内的体育活动中心,增加师生体育训练及运动健身活动场所,解决了学校室内体育运动场馆资源匮乏的问题。与此同时,学校围绕服务提质增效,根据师生所需,在校内设置共享办公和临时休息空间,完善了校内标识等,进一步提升校园综合治理水平。
天津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夏静波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严的主基调,把握实的硬要求,分类施策、标本兼治、开门问效,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强化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为基层减负、为师生解忧、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职业大学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